分析关于'聊聊如何才能高效地学习炒股技术(2)'的解释

admin 11 0

上期讲到,股民在股市中经常无法控制自己,该止损时心存侥幸,不该追高却抵抗不住诱惑冲进去等等,这些操作的根本原因,是在于你败给了自己,也就是你的本能战胜了理智,无法做到知行合一。如果更贴切地说,是本能控制了理智,从而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。

本能与理智的关系

那么本能和理智是一种什么关系呢?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:他认为理智是本能的工具,人的理智实际上是为本能服务的,只有当本能的冲动完全冷却时,理智才能脱离本能的控制,做出客观分析,并赋予完美的行动。

每个人身上的理智与本能比例各不相同,在天才身上,理智的比例要高于普通人,所以才会有更多的理智,脱离本能的束缚,变为纯粹的智慧,这些天才们利用这些智慧,创造了科学、艺术、音乐、哲学等。但对于普通人而言,想要产生这些多余的智慧,并非完全不可能,但却是一种奢望,在绝大多数时间里,在本能控制下理智,只会让人看到局部而非整体,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扭曲和片面印象。

本能就像是火,理智就是水,平静的水面,清澈的像一面镜子,但用火加热后的水会沸腾,沸腾的水面是完全无法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的。不过水也可以为火降温,用水浇灭欲望的火,这样就成了无欲无求的圣人。有两个成语,恰好能够说明这一现象。

1、无欲则刚:这个成语的直接出处是来自于禁烟英雄林则徐的一副对联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,但追溯源头,则是来自于《论语》公治长篇中的一段对话。

子曰:“吾未见刚者。''

或对曰:“申枨。"

子曰:“枨也欲,焉得刚?”

白话译文:

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。”

有人回答说:“申枨(chéng)就是这样的人。”

孔子说:“申枨的欲望太多,怎么能够刚毅不屈呢?”

2、上善若水:它的出处还是来自于《道德经》的第八章
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,善地;心,善渊;与,善仁;言,善信;政,善治;事,善能;动,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白话译文:

至高无上的品格就像水一样,泽被苍生而又不与万物相争。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才会最接近于“道”。

这里其实就是在讲,人之所喜就是人的本能,只有当理智战胜本能时,才会成为人之所恶,才更接近于“道”。再延伸一下讲,人指的就是本能,而“道”指的就是理智。

居住在最容易选择的地方;心胸要保持沉静,这样才会深不可测;待人接物要真诚、友爱和无私;言谈话语要恪守承诺;处理政事和事务要发挥所长,行动则要善于把握时机。这样的人,他的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品德,所以才会没有过失,也就不会有怨责。

当然,我在这说这些并不是来讲国学的,不过无论是从孔子说得有欲则无法刚,还是老子推崇的不争,他们其实都在解释理智与本能的关系。并且一直在强调理智要战胜本能,才能做到无欲无求。不过,

对于普通人来说,很难做到,因为孔子都说没见过刚者,言下之意,就连孔子自己也做不到。

但是,即使做不到,我们也可以通过老子介绍的方法做到“少私寡欲”,后面的内容就是方法。我们可以看到,老子的不争并不是放任欲望,也不是压制和控制欲望,而是通过理解欲望,引导欲望。最终领悟欲望带来的痛苦,明白欲望最终是无用的。人本身就是欲望的化身,无欲无求的境界虽然只能存在于理想中,但我们可以做到先去理解,并且顺其自然,这也是暗合了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理论。

为什么我们总是再犯同一个错误?

我在上一期文章的评论区里,也有看到有朋友评论说:“想要克服欲望,做到知行合一太难了”,的确是的,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。但如果我们利用老子的思想,顺其自然呢?

我说说我自己吧,一开始时,我也想着我要克服困难,我要做到理智,不想被情绪所控制,并且时常告诫自己:不要去追高,要及时止损,别奢望抄底,也别有太大的收益预期。但是在反复多次的明知故犯后,我就有些崩溃了,到底该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呢?我估计很多朋友也是跟我一样的,总是重复地去犯同一个错误,犯错后又后悔,可是下次还会再犯。

之前我们聊了本能与理智,也了解了它们的关系,现在我们要搞清楚它们是怎么运作的?只有弄清楚了这些,我们才能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。

首先,大多数投资者之所以会重复的犯错,最主要的原因是,在一般情况我们对于本能毫无察觉,因为它是平息的状态,不显山不露水。只有在特殊情况下,它才会显露出来,比如饿了就要吃饭,渴了就要喝水,这些都是出于生存的本能,只是我们平时并不关注它,所以它即使显露出来,我们也会熟视无睹。但就是这种习以为常,才让我们反复多次地掉进同一个陷阱,这其实也能解释技术分析三大假设之一的“历史会重演”。因为重演的并不是历史,而是创造历史的人。

大部分情况下,理智都是被本能裹挟的,尤其是当你加入了情感和愿望时,这时的理智,相当于秃子的洗发水。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中,并没有建立一个核心,当我们要做一个决定时,内心会出现无数不同甚至相反的声音,仿佛就是一段永无休止的家长里短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这时的我们,根本无法做出一个承诺,因为我们的内心有很多相互矛盾的东西在各自为政。大脑在超负荷的运转下,电信号就有可能出现搭错筋的情况,这其实也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,中断你的思维交战,选择最原始的本能来控制,并且为了安抚理智,还会制造出幻象来欺骗你,给你一个虚假的满足。

就是这样,我们携带着扭曲片面的理智,一个会制造幻觉的头脑,和一片相互矛盾的声音,贸然闯进了证券市场,难免不被股价的波动牵动心神,难免不被强烈的市场冲击,撞得头昏眼花,丧失判断力。

到底该如何做,才能不被本能控制呢?

在我看来,想要不被本能控制,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就是个伪命题,我们平时所谓的理智,其实还是带有本能的烙印的,也就是说,我们的理智并非真正的理智,而是带有个人感情的理智。

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,从2020年开始,国家颁布政策,对老旧小区实施改造,改造的项目里最有争议的就是旧楼加装电梯的事,这个事情网上可是吵飞了,各种观点都有,有支持的,有反对的。而这些支持的,大多是高楼层的住户,而反对的,也大多是低楼层的住户。国家颁布这个政策,本身是个好事,这毋庸置疑,本应得到全员的支持的。但为什么会有反对的声音呢?我想大家都清楚,虽然旧楼加装电梯后,从整体上看,这个旧楼的整体价值提升了,全楼的住户都是受益者,最直接的就是出售的价格可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,这里面也包括低楼层的房屋价格。

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看这件事呢?假如我是低楼层的住户,我没打算卖房子,我就想一直住在这,那么房屋价格提升的利益,我是享受不到的,但加装电梯后,由于采光、噪音等等问题的出现,所以实际上我是要承受这些弊端的。再比如我是打算出售房屋的,但由于有了这些弊端的,潜在买方就少了,最后为了能够促进成交,不得已我仍要降低价格来出售,所以对于低楼层住户而言,加装电梯这件事,怎么说都是弊大于利的。当然,除非遇到一种情况,就是加装电梯后,房屋价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这种提升的得利才会抹平那些弊端。

再换个角度来说,如果我是高楼层住户,我也没打算卖房子,虽然房屋价格提升的利益,我也没有享受到,但加装电梯后,我是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便利的,而且也不会出现那些弊端。再比如我是打算出售房屋的,大家应该都清楚,在未加装电梯前,高楼层本身就不好卖,所以价格上都偏低,但加装电梯后,瞬间就多了很多潜在的买方,那么我就有了加价出售的筹码,所以我仍旧是得利者。

这些问题怎么解决,我想还是交给更有智慧的人吧。我们现在需要跳出来去看,不论我是作为低楼层住户的反对者,还是作为高楼层住户的支持者,谁又能说我上面的分析是不理智的?但在这些理智下,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呢?这还是因为人性中的趋利避害。我的理智是根据我所在位置而产生的本能所决定的,这也印证了上面说到的理智是本能的工具的观点。

这里我还得插一句,在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从小的思想品德教育中,一直推崇的是奉献的精神,就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,舍弃小我,成就大我的精神,这是我们的传统,也是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美德。就拿疫情举例,咱就不说那些辛苦的医护人员了,咱就说说那些志愿者们,他们没有一分钱的报酬,却甘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,义无反顾的参与进抗击疫情的战斗中,他们都是平凡的英雄。但从人性的角度去看,他们这样做到底是出于本能还是出于理智呢?

如果是本能,不对啊,人性是趋利避害的,他们的行为绝对是无利而有害的。但那是理智吗?好像也不是,如果是理智,难道不会分析出他们的行为无利而有害吗?

从上面这句话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一个问题?其实我们并不能把本能与理智完全分开来看,我们总是希望让理智能够脱离本能的控制,或者说让理智战胜本能,但却根本做不到,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。

理智是本能的眼睛

理智是本能的工具,理智是服务于本能的,所以理智是本能的眼睛,它应该做的并不是压制本能,而是引导。

引导这个词很关键,志愿者们的本能透过理智这双眼睛去看,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行为对自己是无利而有害的,但却对集体,对别人是有利的,那么本能就可以接受理智的引导,从而做出违背我们认为的本能该做的事,也就是奉献。

在我们的印象中,本能是一个隐藏起来的庞然大物,而理智则是很小的存在,所以理智想要战胜本能就需要以弱胜强,需要发动很大的意志力去克服本能的控制,但是一旦我们需要靠意志力去做事时,那么很可能事倍功半,因为逃避心理在此时会发挥很大的作用。比如减肥,戒烟等等都是如此。

但如果转变一下思维,把本能是当作一个不懂事但却有强大力量的熊孩子,那么理智就成为了家长,这时你会发现那种力量悬殊的感觉,瞬间就没有了。家长是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的,所以理智也是可以引导本能,做出正确的行为,或者说你想要行为,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本能契合时,就会事半功倍。

但问题是,我们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会做家长的,孩子也不是一开始就会听话的,所以要求理智一下子就能引导本能,是很难实现的,它也是需要练习的。

我曾经看过一本书,书名叫做《微习惯》,这是一本自我管理法则的书,在介绍里写到,书的作者斯蒂芬·盖斯是一个天生的懒虫,为了改变这一点,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,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
比如他计划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,但实际效果是,每天做的俯卧撑绝对会多于1个,因为这样的设计,没有负担,没有压力,所以不会触发本能的抵抗。所以即使是强制要求你去完成它,也不会有什么难度,但就是这种微小的积极行为,会不断改善你对于本能的驾驭能力。

这本书的购买链接,我放到文章里面了,虽然这本书和股市没有任何关系,但我仍旧推荐大家都去读读,书很薄,一共只有134页,是一本你可能花几个小时就能读完的书,但其中的内容,相信一定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。

正所谓假传万卷书,真传一句话。但辩证地看,如果没有万卷书的铺垫,那一句话和一个屁没什么两样。我曾经在头条里做了一个问答《股票补仓当天能降低成本吗?》,我的回答有364万的展现,27万多的阅读,将近500条的评论。

其实我的回答很简单,只是解释了一个大多数人都会进入的误区而已,我原本以为,我的解释会让大家豁然开朗,然而,在众多的评论中,只有一个评论,是真正的看明白了。当时我是真的很纳闷,我也没说什么专业的名词,就是几句任何人都应该能看明白的话语,就解释得很清楚了,为什么那么多人就不理解呢?

一开始,我还会去认真地回复评论,用更多更细致的语言去解释,但效果很差。我才意识到,不在一个知识水平下,哪怕我认为简单到无可辩驳的东西,也会成为他们脑袋里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弯。所以后来再发文时,我才会尽可能地从最基础、最原始的东西讲起,力求能够提高观众的认知水平,从而才能达到我想要的交流者。

对于我们该如何让理智去引导本能,让本能为我们所用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其实很简单,都不用一句话,只需要一个字就可以,那就是“骗”。不过至于怎么骗,由于篇幅有限,咱们下回再分解吧。大家可别怪我鸡贼啊,都写了两篇了,还没有说出方法来,前面这两篇文章,绝对不是废话,只有深刻的理解这些理念,才有可能“骗”成功,不然只会成为“被骗”者,让本能牵着鼻子走。

PS:最近这段时间,由于天津疫情的原因,隔几天就要去做核酸检测,只能呆在家里,家里的小神兽在放寒假,导致我基本上啥也干不了,所以这篇文章才会写这么久才发出来,我会尽量在过年前把下一篇文章写完,然后这一年就算是收官了。

  • 随机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热评文章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